首页 > 文明播报 > 正文

村强民富产业兴——烈山区古饶镇 “微工坊”撬动乡村振兴“大动能”
2024-02-04 09:56:51   来源:淮北日报   评论:0 点击:

  裁剪、缝纫、包装……1月31日上午,烈山区古饶镇淮北盛德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,近300名工人正手脚麻利地赶制一批棉服,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。

  总经理王建坤顾不上喝口热水,再三叮嘱“姐妹”们要把好质量关。“这是一批出口的棉袄,要在年前赶制出来。时间紧、任务重,怠慢不得啊。”王建坤告诉记者,去年公司销售额达到了5000万元,全是海外大订单。“这些年公司规模一扩再扩,用工量年年增加。以前,招的是附近的‘阿姨’们,这几年都是‘90后’年轻人。”

  古饶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,除了传统的种植养殖业,外出务工是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。当地群众常常感慨:“家里有小孩、老人需要照顾,要是能在家门口挣到钱就好了。”

  为有效破解农村空闲劳动力增收渠道窄、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少等难题,烈山区坚持党建引领,在古饶镇先试先行,以强村富民为核心、以产业发展为重点,依托村闲置资源建设实体“微工坊”,创新“镇党委+村(社区)党组织+企业+农户”共富模式,实现以“小作坊”撬动共富“大动能”,全面带动企业增效、集体增富、农民增收。

  武北平就是古饶镇先行先试“微工坊”的受益者之一。“以前在家就是带带孩子,没事干、没收入。自从有了服装厂,我不需要外出打工了,上班、顾家两不误。”武北平曾经从事过服装加工这一行业,成为班组长的她每月工资达到了5000元。

  乡村要振兴,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。草庙村种植艾草历史悠久。村党总支书记孙伟围绕艾草做文章,与农民合作,建起了7000多亩艾草种植基地。“镇里对原前岭煤矿移交给地方的食堂进行改造,打造成现在的‘微工坊’。”孙伟介绍,成立的安徽艾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吸纳古饶镇前岭社区、新村社区、双河村等地的百余人长期务工。

  来到草庙村的“微工坊”,记者发现足浴包、卷艾条等车间内工人并不多,由9种艾产品组成的“大礼包”却摆满了仓库。孙伟道出了“只见产品不见工人”的奥秘。

  “村民从厂里领取包装袋和艾绒回家,在家就把活干了,再集中送到厂里按件计酬。”孙伟说,针对高龄老人、残疾人等特殊群体,“微工坊”企业将原材料和设备“搬”到村民家中,村民在家即可进行代加工,不再为工作地点远、工作时间不灵活而烦恼。同时,建立“上门回收”机制,实现“分发-加工-回收”一条龙服务,“公司+农户”的模式串起了“微工坊”供需链和加工链。

  “去年,公司销售额将近2000万,但原材料销售占了大头,利润和附加值不是太理想。今年,我们已经有明确的发力方向了。”孙伟告诉记者,首先还是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,扩大艾草种植规模、带动村里更多农户走艾草致富路。另外,要针对年轻群体研发出更多“潮”品,加大电商平台销售路径。“坚定这条路子走下去,我们草庙村一定能行。”

  南园村“微工坊”的生产经营模式跟草庙村有点相似。走进淮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淮北李氏布鞋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维斌家中,他正带领几位村民赶制来自全国各地的“亲情”布鞋订单。“微工坊”采取“非遗+文创+订单”的模式,带动群众增收。“我教会大家纳鞋底后,他们就可以拿回家做了。光我们村,就有十多户跟着我做布鞋,每月挣个千儿八百的不成问题。”李维斌说。

  自“微工坊”在全域铺展开以来,古饶镇累计培育引进乡村产业12个,年产值6000万元左右,带动农民每月增收约3000元。

  “‘微工坊’有效破解乡村创业就业难题,实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,达到村企共赢。不仅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,也进一步增进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。下一步,我们将持续做实做优微工坊产业,让农村能留得住人、挣得到钱。”古饶镇党委书记陈平生表示。(记者 刘露 通讯员 赵梦玉)

相关热词搜索:

上一篇:逛大集囤年货 红红火火迎新春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分享到: 收藏
评论排行
频道总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