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聚焦烈山 > 正文

《安徽日报》客户端关注烈山区:“豆腐村”焕发“新生机”
2024-03-07 09:33:49   来源:美丽烈山   评论:0 点击:

  3月6日《安徽日报》客户端关注烈山区:“豆腐村”焕发“新生机”,全文如下:
 


  安徽人一说豆腐,自然会想到淮南的八公山。然而,在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,也有一个因豆腐而出名的小村庄,全村80%以上的家庭都会做豆腐,而这项技艺就是当地一户夏姓人家,在一百多年前从八公山学来的。如今,在第五代传承人夏德义的推动下,传统“豆腐村”焕发“新生机”。

  3月3日,记者走进古饶镇双河村夏家庄的夏氏豆腐坊,只见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内,村民们身着统一制服,在豆制品流水线上忙碌着。豆腐坊面积1200平方米,四面白墙,明亮干净,在空间上由原料准备区、磨浆区、生产区、卤制区、摊晾区等功能区组成,生产豆腐、豆皮、豆干、豆腐卷等豆制品。

  “我们与本市及宿州、徐州、永城等地各大商超、批发市场签订长期供应合同,豆制品日产2万斤,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,带动近30名村民就业。” 夏德义对记者说,夏氏豆腐坊以“小豆腐”撬动“大发展”,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实现了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经营,也让村民钱袋子鼓了起来。

  夏氏豆腐最早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,村民夏书田逃荒流落到八公山李咀村,被一推磨豆腐的李姓人家收留。李家看到夏书田忠厚老实、勤劳肯干,便把制作豆腐的技艺传给了他。一年多后,夏书田便回到夏家庄,做起了豆腐生意。后来,夏书田把制作豆腐的技艺传给儿子夏明俊,夏明俊又传给他的儿子夏士礼。

  “祖父夏士礼把这项技艺传给父亲夏一明,父亲一做就是50多年。1983年,他从镇江买来磨浆机,之后夏氏豆腐生意日渐红火,夏家庄跟他学做豆腐的人也越来越多。”夏德义说,“到我接手时已经是第五代了,传承人还包括我的哥哥和姐姐。”

  伴随时代变迁,大量村民外出务工,夏家庄的豆腐产业受到冲击,做豆腐的村民越来越少。为传承这一老手艺,2014年,在宿州经营豆腐生意的夏德义带着妻子秦大娟回到家乡,投资创办了夏氏豆腐坊,后又注册“夏小五”商标,成功申请区级非遗,逐渐把小作坊做成大工厂。

  “豆腐坊开业不久,我就到这里务工,每月工资3500多元。”今年55岁的夏敏是夏家庄村民,之前有过做豆腐的丰富经验。作坊成立后,先后有6位像她这样有手艺的村民加入到夏德义的豆腐坊,使得这一老手艺继承和发扬下去。

  “虽然豆腐坊用上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,但我们还是坚持用古法来做豆浆。”夏德义说,把本地产的优质黄豆用清水泡好后,经过磨浆、煮浆、滤渣、点兑、成型等工艺后,才能做成纯正的夏氏豆腐。

  夏德义走上致富路后,还把赚来的钱用到村公益事业上,捐赠太阳能路灯、慰问五保老人、赠送爱心豆制品……近年来他先后捐资捐物折合人民币20多万元,并被淮北市委、市政府授予“2022年度淮北市个体工商户十佳”荣誉称号。


相关热词搜索:

上一篇:烈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“学雷锋•文明实践我行动”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仪式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分享到: 收藏
评论排行